close

  中新社北京7月30日電 (記者 馬海燕)中國國務院30日正式印發《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。此次改革的一大目標是到2020年,基本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,有效支撐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、依法保障公民權益的新型戶籍制度,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。
  公安部副部長黃明表示,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全國戶籍制度改革的綱領性文件,標志著這一重大改革開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。
  在眾人的期盼中,戶籍改革終於破冰前行。改革開放30多年產生的2.69億農民工這一龐大群體的去留,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發展進程的關鍵群體。城鎮化也成為破解中國發展瓶頸、帶動經濟轉型的突破口。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陸益龍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,農民工進城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收益,還有農民工生活方式的改變、下一代成長環境的變化,事關社會的公平公正和長遠發展。
  此次進一步調整戶口遷移政策包括: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,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,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,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。
  《意見》中規定的“大城市”標準是100萬至300萬人口,特大城市的人口規模標準是500萬以上。按這一標準,除拉薩、烏魯木齊、西寧、銀川等少數西部省會城市、自治區首府外,“特大城市”基本上包含了中國大多數省會城市。現在除了北京、上海落戶條件較為嚴苛外,其他省會城市基本已經放開,通過購房、社保積分、人才引進等多種途徑已經實現了落戶無障礙。
  陸益龍說,作為一個宏觀政策性文件,戶籍制度的改革肯定要照顧各地不同條件,考慮區域發展不平衡,又要引導人口合理流動。因此,《意見》既表明瞭在全國實施差別化的落戶政策這一方向,又給地方留出餘地和空間,這才具有可操作性。
  事實上,特大城市的戶口因為附加的教育、醫療、社保福利,還有大城市相對較多的就業和發展機會,具有強大吸引力,但卻準入嚴苛;小城鎮戶口雖然完全放開,但因為沒有了農村土地收益,又缺乏大城市的戶口含金量,則相對缺乏吸引力。這成為急劇變革的中國社會發展不均衡的一個縮影。陸益龍說,這一狀況形成的歷史原因很複雜,現在確實到了需要改革、也只能在改革中逐步解決的時候。
 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鄭路告訴中新社記者,根據他所在的研究機構進行的相關調查,超過80%的農民工選擇在縣城及以上層級的城市定居;新生代農民工傾向於選擇層級相對較高的城市定居。這就要求我們在戶籍改革進程中統籌社會資源的均衡配置,在養老、醫療、住房、社會保障、教育等方面逐漸實現資源均衡、機會均等,真正使戶口脫離隱形福利,也就增強了人口自由流動的可能性。
  此次《意見》也要求,切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的合法權益,完善農村產權制度,擴大基本服務的覆蓋面,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權利,完善就業失業登記管理制度,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,加快實施統一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,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化住房保障體系等。
  鄭路表示,按照2030年城鎮化率70%的目標,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在這一過程中,政府不要強制太多,農民上不上樓、轉不轉戶口都應該由農民自己說了算。政府只需要提供公平的發展機會,營造可自由流通的環境,最終戶口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會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、城鄉一體化、市場調節下的資源均衡配製、其附帶的隱形福利消失而自動消亡。(完)  (原標題:中國戶籍改革破冰前行 1億農民落戶城鎮影響深遠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k23hkjh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